“疰夏”
吴语中,对某事物感到厌恶、头痛称为“疰”。入夏后,有些人觉得食不香,寝不安, 乏力头昏,整日精神不振,称作“疰夏”。俗以为,立夏日向七家左右邻居乞讨茶叶,用隔年除夕撑门炭烹水泡饮“七家茶”,能防止疰夏。《太仓州志》和《常昭合志》上则说立夏日,煮麦、豆,和糖食,可不疰夏。苏州妇女还喜欢将麦穗插于发髻,以为可防疰夏。施瑮《剩圃遗集》有《迎夏限韵》诗云:“好借黄鹂啭处幽,探求一径绿阴稠。称时更爱吴娘髻,却睡纷簪麦穗头。”作者自注云:“吴楚间立夏日,妇女竞簪二麦穗,谓之‘ 却注夏’。注夏者,谓入夏爱睡眠也。”据元池《说林》介绍,立夏食李,不仅能不疰夏,还能令妇女“颜色美",所以“闺中妇女多作李会,取李汁和酒饮之”,称这种调和了李汁的酒为“驻色酒”。
梅水盈池闹井蛙,比邻分送七家茶。
樱桃(禾+畾)麦时新出,四百楼台锁落花。
——清·袁景澜《姑苏竹枝词》
“疰夏”
上一篇:道教元帅——温元帅源流
下一篇: 道教元帅——关元帅源流
我也留言